关于兵马俑有哪些谣言?

兵马俑的发现算是中国历史上很大的一块宝藏了,不过这几年关于兵马俑的谣言也是四起,例如活人俑之类的。其实兵马俑也并没有那么神秘,只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而已,但是兵马俑的数量实在太多了,而且做工非常逼真,让人们不禁感叹千年前人们就已经有如此手艺。不过兵马俑身穿盔甲,为什么没带头盔呢?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释,并且打破这些关于兵马俑的谣言。

其实一直以来,对秦兵马俑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新闻往往不被人重视,而那些充满噱头与误导性的言论却很有传播力。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关于秦兵马俑的五大“谣言”或“误读”。

第一,秦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而是秦宣太后也就是芈月的吗?

TIPS:宣太后芈八子不会叫芈月。春秋战国贵族出嫁后的女子往往加上夫家的氏名或国名,即应当称为:秦芈。如果就算她的私名为月,也应称为:月芈。

要判定墓主人的身份与年代,陪葬品最能说明问题。而对于秦兵马俑来说,最直观的陪葬品则是伴随着它们的武器了。秦国制度,兵器要刻上生产者和管理者的名字或官职的铭文。而惠文王至昭王时的标志性铭文是“工师”、“工大人”,秦王政时起,包括吕不韦主政时期,都是“寺工”或“诏事”、“属邦”、“少府工室”等。

兵马俑一号坑在第一次发掘就出土了16柄纪年在十五至十九年的寺工铍,5柄纪年在三至七年的长胡四穿相邦吕不韦戟,此后的历次清理发掘也多有发现类似铭文的兵器,根据上文所述,纪年明显属于秦王政。如果兵马俑真属于宣太后,怎么可能出现在宣太后死后二十多年后才铸造的兵器呢?显然,由兵器判断,秦兵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。

▲兵马俑坑出土的四件带铭文“吕不韦戟”

▲三穿戈戟(1-4)与四穿戈戟(5-6)的形制对比

▲兵马俑中戟的出土原状,并非单独戟头散落在泥中

第二,兵马俑是希腊人指导造的吗?

秦兵马俑与希腊的经典雕塑都享誉世界。结果不知道怎么就有了所谓“希腊的工匠前来参与指导制造了兵马俑”的说法。其实,从诸多方面来看,两者有着本质不同。首先,秦兵马俑采用陶土作为材料,盘塑雕刻烧制而成,而希腊典型的雕塑大多都是石雕。

其次,秦俑艺术形象中国传统的“以形写神”,比如秦俑的头发、胡须、眉毛,一丝一缕都要刻划出来,有棱有角,甚至翻卷或立了起来。这种艺术夸张、鲜明突出人物的性格,才形成了千人千面的兵马俑群像。但秦俑头部以外的部分,便被看作是较为次要的。因此兵马俑的身体部分基本上是大规模制造的。

▲希腊雕塑典范《掷铁饼者》

希腊人则特别注重人体造型美,认为神就是完美的人。所以他们更重视对身体曲线的表现,其雕像都是肌肉发达,线条优美,体型肩宽腰细的健美身材。希腊化雕塑的另一个标志性特色,是又高又直的鼻梁,在希腊化地区的犍陀罗艺术佛教造像上体现的非常清晰。秦俑则不是这样。

总之,虽然中西雕塑艺术家都重视线条的表现力,重视以线条造型为共同的媒介,但两者相较,秦兵马俑又显出更多‘抽象’性、写意性,显出明显的东方色彩和中国风格。概括一下,就是西方多写实,东方多写意。

第三,秦兵马俑为什么从彩色变成了灰色的?

兵马俑确实都是有颜色的。秦人在给兵马俑上色前,先刷了一层生漆,起到黏合和突出颜色的作用。当初在发掘时,生漆由于失水而卷曲剥落在泥土中。结果导致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兵马俑都是灰色的。

▲色彩饱和度比较正常的高级军吏俑彩色复原

而一些新闻报道中,喜欢说兵马俑花花绿绿,其实也是有错误的。兵马俑的甲片基本上都是黑褐色,缀甲的绳带大红色,这个基调是统一的。其服色主要还是分朱红,蓝色,浅绿,赭色几种。高级军官穿紫袍,甲上有鲜艳彩色的绶带,无甲射手多为赭色袍,有时被描述成土红色粉红色。披甲重步兵中一部分站位靠前精锐的成员,着黑甲红头巾红衣袍,另一部分则穿黑甲蓝绿色系袍子。所谓秦兵自备衣物,其实是指内衣自备,战袍明显具有规范性。而在没有现代染料的情况下,古代衣物染料和矿物颜料的色差还是比较大的。因此不能把秦俑的颜色等同于秦军的服色。总之,秦军即不像很多人想象那样,全体秦兵一水黑衣,也不像是现在很多人搜易津津乐道的鲜艳花哨、五彩斑斓,甚至到了妖艳的地步。

▲《神话》**中秦军士兵服装配色比较接近现实

第四,兵马俑里面有没有人被封在里面?

因为秦兵马俑确实很写实。所以有人说兵马俑是将活人裹上一层纱布,然后用泥封起来,放到窑炉里烧,就跟烧砖相同,然后给始皇帝陪葬。历史上真的有这么残暴的行为吗?实际上,在陶俑的体内并未发现过人体骨骸。兵马俑的上身为空心,腿为实心,均为陶土制成,也没有使用木胎。从工艺角度,秦俑模塑结合,以塑为主。具体地说,就是俑的脚、腿部分,用堆塑法制成;躯干部分,用泥条盘筑法成型;衣服和铠甲,用贴、捏、刻等手法做成。如果认为兵马俑是真人做的,可能是《古今大战秦俑情》、《木乃伊3龙帝之墓》之类的**看多了。

第五,兵马俑没有头盔是因为秦军没有装备吗?

关于秦军有无头盔的问题也算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。从1998年7月下旬至1999年1月,考古队在始皇陵外城东南部的一处大型陪葬坑里,发现用铜丝编缀的石铠甲和石兜鍪(即作战时戴在头部的头盔,也叫胄),共约一百二十余领(顶),其中甲约90领,胃约36顶。这批石甲胄只是模仿实用甲胄而制作的明器。根据不同的形制来看,数量较少的一种胄的实物可能是铁质,数量较多的甲片较大的可能是皮质。

那么为什么兵马俑里的兵俑都不戴头盔呢?《国语·周语中》:“秦师过周北门,左右皆免胄而下拜,超乘者三百乘。” 韦昭注:“免,脱也。脱胄而下敬天子也。”免胄,脱下头盔。古代将士对尊者的行礼方式。秦兵马俑等于是在始皇帝检阅之下,当然要免胄。

▲秦石甲胄修复复原

秦是不是师从波斯?

最后说一下,秦是不是学习波斯的制度:波斯的“行省制”有以下特点:身份往往是波斯贵族的地方总督军事上独立(名义上需要国王认可),行政管理基本独立,外交基本自主,国王默许职位世袭。大流士一世篡位得国前是世袭帕提亚总督。显然这明显相当于我国商周时代的诸侯制。

而秦的郡县制,地方官员并没有独立的军事权,甚至各地方官员本身也“各有主业”,如县级有县令、县尉、县丞的区分,而不是商周或者波斯那种地方官员独断。另外,秦国从法律角度明确了国家对地方的统治权。而且,官员是有任期时间。这就杜绝了商周或者波斯帝国那种世袭制度,保障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。如此看来,修筑驿站道路等共性只是表象,秦国与波斯政治方面内核完全不同。而如果只是看有一些表面共性,就强行认定其内部有紧密联系,只能说理论和逻辑水平实在太差了。

编后语:秦兵马俑自发掘以来,已经成为中国的标志性历史文化名片。因此围绕着秦兵马俑的新闻也往往容易获得关注。这也使得很多人或出于扬名,或出于其他原因,喜欢用一些惊世骇俗的说法去博眼球。其结果自然使得网络上流传着诸多关于秦兵马俑的以讹传讹,甚至是刻意歪曲的说法与观点。这个现实确实很让人无奈。但俗话说得好,“见怪不怪,其怪自败”。对于这类博眼球的言论,大家淡定的一笑而过就好。

美人胚子应该是长什么样的?

这个也说得通吧,古代的女子是怎么化妆的?她们可没有爽肤水精华液粉底液,通常使用铅粉打底,用胭脂打腮红,涂嘴唇,就算是贾宝玉自制的高级化妆品也不过是紫茉莉花种的粉,花露蒸的胭脂膏子,这种化妆品,又没有定妆喷雾消除粉感,涂在脸上怎么会不浮粉呢?

浮粉这个是时代局限了

浮粉这个是时代局限了,毕竟浮粉了确实比不浮粉要怪一点,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,那拍摄于1987年,那会化妆品制作工艺肯定和现在没法比,我见过一个80年代左右的粉底膏,虽然保存的很好,但是质地粗糙得很,涂都涂不开,放到现在就是用来刷墙的。当时还有一个貌似是纪录片的采访,那会甚至没什么修容粉的概念,睫毛膏都不防水,有些演员偷偷涂了睫毛膏,结果一拍哭戏就成熊猫眼了,后来还是导演严令禁止偷偷涂睫毛膏——那样的化妆品质量,浮粉简直太正常了。

哪怕是现在,演员和日常普通人的妆面肯定不一样,普通人顶多带妆十个小时就算多了,还在开着空调的室内待着,一个持妆的粉底液涂一涂,一个定妆喷雾喷一喷,一个粉质细腻的粉饼随时补补妆,还无法完全避免浮粉情况,演员就更别提了,美人上镜要求无瑕疵,什么黑眼圈,痘印通通不可以有,那么粉底又轻薄又遮瑕这个就没法两全其美,再加上演员还要演戏,哭,笑,生气,淋雨,厚重的戏服裹着,摄影棚动辄三四十度的高温,出汗也是个问题,只能不停的补妆补妆,再怎么巧夺天工的手法技巧,在大量补妆之后,妆面都会越来越厚,现场看演员模特之类的,其实妆面都薄不了,看起来吹弹可破的皮肤质感,其实都只不过是因为现在的拍摄技术高了不少,后期,打光都可以解决浮动卡粉脱妆的问题。

那会儿可没有那么先进的东西,那个时代连绿布抠图都不晓得是啥,差不多同时代的西游记,特效现在来看的话五毛钱都觉得多,那能怎么办?

但是妆面设计是绝对没问题的

但是妆面设计是绝对没问题的,讲真,谈起古典美人造型,最有韵味古意的就数87版红楼梦了,每个美人都有自身的特点,一眼看过去,不用她们说话你就能分得清哪个是黛玉哪个是宝钗,哪个是主子奶奶哪个是大丫头。比如说,黛玉的造型,黛玉的发型都是偏髻比较多,加上垂下来的小辫子,看起来整个人风流婉转中多了几分俏皮,眉毛大胆的采用了偏八字眉的画法,传统美学里眉毛应该画了以后显着精神才好,但是黛玉这里的八字眉反而衬出了黛玉楚楚可怜的气质,契合了这个人物。

宝钗的发型和黛玉相反,几乎都是平滑整齐的发髻,贴合宝钗为人处世平和温厚,与人为善的性格特点,而且我没记错的话宝钗几乎没有在两边垂小辫儿的造型,因为她的角色是个大姐姐,需要看起来比别人都稳重成熟一些,少了点活泼,多了点端庄。凤姐的眉毛也很值得说一说,王熙凤长什么样?

书里明明白白说了,柳叶吊梢眉丹凤三角眼,所以她的眉毛比传统的柳叶眉要更弯更挑一些,弧度大的眉毛比起平缓的眉毛,会显得人更精神更有气场,神情更灵动,看起来比传统温柔的美人更多了几分凌厉,这个眉毛画在普通人脸上肯定说不出的怪异,但是配上王熙凤这个张扬精明,雍容华贵的美人就特别适合。

再比如,丫鬟们的造型也很用心,晴雯的妆面看着就比袭人更娇俏些,袭人一看就是个温柔的大姐姐模样,晴雯,不管是单边垂着的小辫子还是头上灵动的发簪,看着就是个活泼伶俐的小丫头。平儿是通房丫头,所以把头发梳了上去,作妇人发髻,这个现在的古装剧有几个注意到了?不管女人结没结婚,一股脑的披着个头发满镜头乱跑,古代女子为人妇时可是要把头发梳上去的,87版里,太太奶奶,不管年纪大小,结婚了有丈夫的通通都不留辫子。

现在看87版,里头的美人们个个眉如墨画

现在看87版,里头的美人们个个眉如墨画,口若含朱,纤秾合度,粉光脂艳,就像从工笔画上走下来似的,再加上她们的演技加成,美目流转间含情脉脉,一颦一笑,宜喜宜嗔,这才是我想象中古代的那些美人啊。现在的古装剧呢,不是不好看,但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,怎么看怎么像是一帮现代人穿着古装在演戏,而达不到那种“这就是一帮古人”的感觉——现在好像好了点,起码比前几年好,前几年青云志里杨紫,锦绣未央里毛晓彤堪比精神小妹一样的大平眉,哪里好看了?

既不适合演员本人的长相也不适合人物气质,明明杨紫在香蜜里弯弯的柳叶眉,毛晓彤在甄嬛传里清淡的眉毛就很好看。近几年比较好的古装造型,甄嬛传排的上号,妆容浓淡适中,没有采用夸张的假睫毛粗眼线来画蛇添足,芈月传有点翻车,用力过猛了,知否也可以,调色打光相当不错,香蜜的造型设计很良心,毕竟仙侠剧,仙气满满不落俗套就很可以了,清宫戏的话,延禧攻略的风格更有味道,如懿传虽然很精致,但是总觉得说不上来的怪,也有比较好的,例如如懿封后的时候那一身,还原度很高。

现在总有人沉迷于千篇一律的妆容,不论角色性格,演员特点,上来就是一个大平眉,长睫毛,芭比粉的嘴唇,然后无视婚姻状况,个个披着及腰长发在风中凌乱,然而我还是觉得雍容大气,古色古香的造型更香。

美人胚子应该是长什么样的?

有人说用南国有佳人,容华若桃李来形容一个女子的容貌美丽。在我看来,相由心生。一个人心地的好坏决定他美貌的好看与否。一个人,就算她长得再漂亮,心肠却如蛇蝎般恶毒。我也感觉她长得不好看,若一个人长得丑陋,心地却很善良,那我也觉得她很美丽。每个人对待美丽的看法是不同的,而小编认为,美人胚子应该是长得很漂亮、身材好、自信、有魅力可以吸引到人的一类女孩儿。

01

其实世界上不缺美人,比如古代的王昭君,赵飞燕,西施貂蝉都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美女,而现在娱乐圈中也同样不缺美女,作为一名演员,一名音乐剧一名舞蹈演员,最出色的和最吸引人的永远是她们的外貌长相以及身材体型。美人画皮难画骨,一个人就算皮囊长得再好看,骨子里没有透露出自信和吸引人的地方,照样是不是好看的,所以说每人很多美人胚子却不是很多。

02

小编就很喜欢刘诗诗**姐,刘诗诗相信大家都特别了解她,出演仙剑奇侠传的龙葵,也出演了女医明妃传里面的女医生。他演的角色都非常的深入人心。而且由于刘诗诗**姐从小跳芭蕾舞,所以她的身材体型特别的轻盈。从骨子里面透露出一丝自信,而这份自信也深深的吸引着我,同时我也非常羡慕她有一个特别好的身材,虽然她现在已经和吴奇隆结了婚并生了孩子,但是从现在的路人照可以看出她的身材依旧非常的好,精神也很好,小编真的是真心为她高兴。

03

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,从小就是美人胚子,相信大家也都听过。这句话在刘楚恬小童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。她从三四岁就开始拍电视剧,拍**,虽然年纪不大却是一个小戏骨了。小编也算是看着她长大的一个人了,从她演《芈月传》里面的小芈月到她演知否里面的明兰小时候。不仅她的演技在进步,但她的长相和美貌完全没有随着年纪的增长而长残,依旧吸引着别人。看看图上的这张照片,是不是有一种吾家有女初长成的感觉,真的是太令人惊艳了。

04

每个人对美的定义都不太相同,但她们总有一个共同的特征,就是外貌好看身材好看,长相好看而且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自信。而且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气质真的是一种美人该有的感觉。像上个世纪的张曼玉,王祖贤,朱茵等等身上都有这些气质,这种气质不自觉的吸引着别人看她们,在人群当中能一眼看到她。小编真的是很想运用这种气质呢。以上都是小编自己的观点,欢迎大家来评论补充哟!

(5)

猜你喜欢

发表回复

本站作者才能评论

评论列表(3条)

  • 寒砧的头像
    寒砧 2025年09月11日

    我是沃格号的签约作者“寒砧”

  • 寒砧
    寒砧 2025年09月11日

    本文概览:兵马俑的发现算是中国历史上很大的一块宝藏了,不过这几年关于兵马俑的谣言也是四起,例如活人俑之类的。其实兵马俑也并没有那么神秘,只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而已,但是兵马俑的数量实在太多了...

  • 寒砧
    用户091111 2025年09月11日

    文章不错《关于兵马俑有哪些谣言?》内容很有帮助

联系我们:

邮件:沃格号@gmail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